图书介绍

通典食货典校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通典食货典校笺
  • 曾贻芬校笺 著
  • 出版社: 成都:巴蜀书社
  • ISBN:7553102221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71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41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通典食货典校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自序1

食货一1

田制上1

总论田制1

禹分九州2

周建司马法2

周朝井田制3

周朝任土之法4

周民受田规定5

孟子论井田5

秦废井田开阡陌5

汉贾谊论农本6

汉文帝始开籍田6

后元年诏劝农6

晁错论贵粟7

景帝元年制听民徙宽地8

后元三年诏劝农8

董仲舒言种麦8

董仲舒言土地兼并8

元狩三年劝民种麦9

封田千秋为富民侯9

推行代田法9

昭帝时民有畜积10

宣帝诏假公田贷种食10

元帝初元元年假公田贫民10

建昭五年诏劝农10

成帝时土地兼并严重10

阳朔四年诏劝农11

师丹言改革11

孔光何武言限王侯田宅奴婢11

平帝元始元年置大司农部丞11

元始二年垦田数12

王莽改田制12

区博言井田不可复12

东汉光武帝检覆垦田13

顺帝建康元年垦田数13

荀悦论田制13

崔寔政论14

仲长统昌言15

石苞明劝课16

晋武帝限制王侯占田16

晋实行占田制16

宋刘子尚请损益山泽旧条17

宋孝武帝开山泽之禁17

孔灵符请徙人开湖田17

孝武帝准开湖田18

北魏明帝勅有司劝农18

太武帝推行农人互耕19

李安世上疏言均田19

北魏均田制20

食货二25

田制下25

北齐给授田令25

文宣帝议徙人于宽乡25

武成帝河清三年诏劝农25

男子受公田之规定26

永业田给授法26

宋孝王关东风俗传26

北周人占田宅之规定27

隋诸王官吏永业田28

隋职分田公廨田28

开皇九年垦田数28

开皇十二年议徙人于宽乡28

隋文帝发使四出均天下田28

炀帝大业中垦田数28

唐均田法29

诸王官吏永业田占有数29

永业田给授法30

给园宅地之法31

职分田分配31

诸驿封田32

永业田口分田均可出卖33

买地限额33

买卖土地的手续33

工商者受田规定33

诸田贴赁及质的规定34

身分地不追的条件34

给口分田务从便近34

各级官府公廨田职分田各有差34

诸职分田还授的规定34

给出亲王园一顷35

天宝中应受田数35

水利田35

李悝尽地力之教35

引漳水溉邺35

秦修郑国渠36

李冰治水36

汉文翁穿煎?口37

郑当时言引渭穿渠37

引汾水黄河溉田37

引洛水穿龙首渠37

朔方等郡引黄河溉田38

辅渠灵轵引诸水38

汝南九江引淮38

东海引钜定38

泰山下引汶水38

倪宽请穿凿六辅渠38

汉武帝曰平徭行水38

引泾水修白渠38

邵信臣造钳卢陂39

杜诗复修钳卢陂39

东汉王景重修芍陂39

马臻立镜湖筑塘39

晋武帝问计诏40

杜预上疏言水利田40

张闓立曲阿新丰塘42

殷肃引渒水入芍陂42

北魏刁雍于艾山穿渠43

修范阳渔阳渠堰43

唐引雷陂水筑句城塘44

长孙祥请修郑白渠44

唐高宗曰疏导渠流44

长孙无忌言郑白渠状况44

毁郑白渠上碾磑44

大历中水田数44

屯田45

汉昭帝诏屯田张掖郡45

赵充国奏屯田45

魏募百姓屯田许下46

邓艾济河论46

邓艾淮河南北屯田46

晋羊祜屯田襄阳47

杜预修邵信臣遗迹47

杜预开扬口起夏水47

元帝督课农功48

应詹上表言屯田48

荀羡屯田东阳48

齐高帝勅修芍陂48

北魏李彪上表言屯田49

北齐废帝时议修石鼈寺等屯49

嵇晔言长城左右营屯49

成帝诏屯田置都子使统之49

隋于长城以北屯田50

唐屯田令50

屯田配牛规定50

屯田收入状况51

食货三60

乡党60

杜佑言井田60

周以前社会组织60

周之乡党状况60

管子论乡党之重要61

徐干中论62

东晋庚戌土断63

范宁论土断63

刘裕上表言缘人居土64

东晋义熙年间重行土断64

宋大明中王玄谟请土断65

齐高帝诏咨理版籍良策65

虞玩之上言版籍65

齐置校籍官66

永明八年讁巧者戍缘淮各十年66

武帝诏许讁役者还本66

梁武帝时若干州黄籍不上67

沈约上言版籍67

武帝诏改定百家谱69

梁始置谱局69

梁通谱学者众69

陈文帝诏同土断之例70

北魏初立宗主督护70

李冲请立三长制70

公卿议三长制70

冯太后立三长制71

北齐三长制71

宋孝王关东风俗传71

隋乡党编制72

苏威奏乡正理词讼72

废乡正理词讼事72

唐乡党编制73

造户籍73

里正坊正村正的人选73

食货四77

赋税上77

总论赋税77

九州之贡78

五服之纳79

商代赋税80

周朝九畿之贡80

赋税徵收规定82

服役的规定82

赋税的支用82

鲁宣公行初税亩83

公羊传言初税亩83

谷梁传言初税亩83

成公元年作邱甲83

哀公十二年用田赋84

哀公与孔子言田赋事84

管子言赋敛应有节84

孟献子言国以义为利84

孟子言赋敛85

白圭与孟子言田赋事86

孙武言使诸侯食其邑86

魏文侯言增租税之弊86

秦孝公十二年初为赋86

秦始皇赋役沉重87

秦二世租赋益重87

汉兴轻赋税87

重贾人租税以困辱之87

初为算赋88

惠帝元年田租复十五税一88

令女子到年龄不嫁五算88

文帝时人赋四十丁男三年一事88

晁错上言令人粟于边88

文帝下诏减租税88

景帝二年令田租三十税一88

年高者家人减免赋役89

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89

董仲舒言赋税重89

武帝减免年高者赋役89

昭帝罢榷酤官89

三辅太常郡以菽粟当赋90

免去部分更赋90

下诏减免口赋钱90

宣帝时减民算三十90

成帝减天下赋钱算四十90

平帝诏女徒可出钱代役91

王莽更名天下田曰王田91

以周官税人91

边兵仰县官衣食横敛赋91

有奴婢者出钱91

东汉光武帝时田租三十税一91

百姓产子免三年之算92

明帝时人无横徭92

张林上言以布帛为租92

魏武定租赋92

晋武帝制户调之式92

成帝始度百姓田92

咸康初算田租米92

哀帝减田租92

孝武帝除度定田收租之制92

徐豁言更量课限使人存立93

宋孝武帝制人户岁输布四疋93

食货五97

赋税中97

齐萧子良上表言赋税扰民97

萧寲上表曰赋税应有恒制99

南朝赋税临时折课乃无恒法100

官品减免课役100

百姓课役负担规定101

梁百官禄取于州郡101

诸王诸主之供给规定102

北魏道武帝时户口赋税状况102

景穆帝定租调法102

绢布单位103

孝文帝更立严制103

准古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103

增户调以为官司之禄103

张普惠言租调度秤应恒制104

正光后预徵租调105

有司奏缩减开支105

孝昌二年税京师田亩105

庄帝定租输三等九品制105

靖帝时诸州调绢不依旧式106

元象兴和间百姓离居阙于徭役106

孙腾高隆之分责无籍之户106

新附州郡羁縻轻税106

北齐文宣帝用百保鲜卑等备边要106

始立九等之户106

武成帝时户口租调十亡六七106

减官禄军廪以节国用106

河清三年定租庸调制107

后主天统间缩减开支107

武平后料境内六等富人107

北周租庸调107

武帝保定元年兵丁率岁一月役108

建德年间募百姓充兵108

宣帝时增一月功为四十五日108

隋役丁十二番匠六番108

租庸调法108

开皇三年减十二番为三十日役109

减调绢一疋为二丈109

苏威奏减赋役109

隋平陈大行庆赏109

江表给复十年109

诸州免开皇九年租税109

百姓年五十者输庸停放109

诏既富而教109

减免河北东租调109

高颎奏请于所管内计户徵税110

苏孝慈等言公廨钱之弊110

隋末国力耗损终覆亡110

食货六114

赋税下114

唐武德元年诏惠泽诸宗姓114

武德二年制114

令按资产分户三等115

诏天下宜定户九等115

韩仲良奏亩纳二升以备凶年115

永徽五年敕二年一定户115

卫士八等以下出军仍免庸调115

长安元年诏宜准往例税户115

大历四年制按户等纳税115

开元八年制防庸调恶滥115

敕居宅及每丁一牛不入财数116

杂匠募士诸色之免役116

诸课户丁租调依武德二年制116

丁匠不役者收庸116

关内庸调折变运送117

河北河南折租选绢117

天宝元年限户高丁多者析户117

建中元年实行两税法117

统一规范度量衡117

尚书省处分诸课役118

庸调物之调运规定118

诸租调运之规定118

夷獠之课役119

诸任官课役之徵免119

迁宽乡者课役之减免119

自外藩还者课役之减免119

外藩投化者复十年119

部曲奴婢从良复三年119

孝子顺孙等免课役120

诸丁匠岁役120

天宝三年制庸调徵期下延120

天宝五年制每乡放三十丁租庸120

停郡县官白值课钱120

天宝中天下计帐户数120

天宝中税钱数120

天宝中地税数121

天宝中课丁数121

天宝中租税庸调数121

天宝中度支每岁收入122

度支所收粟钱布绢绵数及其使用122

诸郡每岁常贡122

食货七163

历代盛衰户口163

商以前户口概述163

周盛时户口164

齐桓公二年户口164

春秋诸侯国的兴灭165

战国时期户口165

秦户口锐减165

汉初户口稀疏165

汉与民休息165

武帝征伐不休人口减半166

昭宣以后人口渐益166

贡禹上言用度省俭166

平帝元始间人户数167

西汉末人户遗十之二三167

东汉中元间户口167

明章之后务在养民167

桓帝永寿间户口167

建安人户所存十无一二167

刘备章武元年户口168

魏平蜀得户口数168

魏户口数168

孙权赤乌五年户口168

晋平吴收户口数168

晋太康之年户口数168

魏灭蜀十八年所增户口168

三国时期天下户口总数168

后赵户口数168

前燕户口数168

宋武帝节用国富兵强169

宋败于北魏财力衰耗169

孝武帝时户口数169

南齐户口未详170

梁亡户口不能详究170

陈宣帝时户口170

隋收陈户口数170

北魏明帝时户口170

北魏分裂人户流离170

旧史所载北魏户口数171

北齐户口数171

北周大象中户口171

隋文帝节用国家富足172

大业二年户口数172

炀帝穷侈极奢耗尽民力172

唐贞观间户口数173

贞观间获突厥人户数173

贞观间多获高昌人口数173

高履行奏进户数173

高宗与大臣论户口174

总章元年虏高丽民户数174

唐初经济繁荣174

永淳以后天灾人祸府库空竭175

辛替否极谏造金仙玉真二观事175

韩琬言政令风化渐弊175

姚崇力排灾异说灭蝗成功176

开元九年检括天下户口177

宇文融奏置劝农判官178

宇文融言括户之法178

开元十三年天下富足179

开元二十年户口数179

天宝元年户口数179

安禄山进奏扰郡县179

与阁罗凤结衅人才减耗180

天宝十三年京师大水180

天宝十四年户口数180

肃宗乾元三年户口数181

代宗大历中户口数181

德宗建中初户口数181

汉令男子二十始傅181

晋为丁之年限182

王敬弘言丁役年限182

北齐丁之年限182

隋令丁老小之年限183

开皇三年改男子成丁年限183

炀帝时成丁年限183

高颎奏建输籍之法183

唐令丁老小年限183

韦皇后改成丁年限183

天宝三年为丁年限183

开元二十五年户令183

天宝九年制天下三年定户团貌184

广德元年制为丁年限184

杜佑论盛衰户口185

食货八192

钱币上192

历代钱币概述192

周以前货币简况193

周景王铸大钱194

单旗言铸大钱之弊194

管子言货币195

楚庄王铸大钱民不便196

荀子言货币196

秦统一货币197

汉令民铸荚钱197

高后二年行八铢钱197

高后六年行五分钱197

文帝五年更铸四铢钱197

除盗铸钱令197

贾谊言私铸之弊197

吴邓钱布天下200

武帝出兵四夷用度不足200

更造钱币以赡用200

因私铸获罪者多201

颜异因非议皮币而获罪201

赤仄钱行用202

令上林三官铸钱202

贡禹言租税禄赐以布帛及谷202

平帝元始中成钱数202

王莽居摄改货币203

王莽罪私铸钱者205

公孙述废铜钱铸铁钱205

东汉光武帝除王莽货泉206

马援言宜复五铢206

张林上言废钱币206

刘陶言铸钱之弊206

灵帝作四出五铢钱207

董卓擅权废五铢钱更铸小钱207

曹操罢小钱还用五铢207

魏文帝罢五铢以谷帛市买207

明帝时议铸币207

蜀吴货币简况208

晋元帝用赤乌旧钱208

沈充铸小钱208

孝武帝诏禁坏钱209

桓玄辅政欲废钱209

孙琳之议钱之用209

沈约晋书食货论210

索辅言钱之重要211

张轨立制准布用钱211

食货九214

钱币下214

宋文帝元嘉七年立钱置法214

刘义恭言以一大钱当两214

何尚之言铸大钱之币214

沈演之言铸大钱之利215

范泰言禁私铜不可215

孝武帝孝建初铸四铢216

徐爰议以铜赎刑216

颜竣言铸二铢钱之弊216

废帝景和二年铸二铢钱217

永光三年后劣钱泛滥217

明帝太始初禁鹅眼綖环217

齐孔觊言铸钱以均货218

萧子良言钱贵物贱之状219

梁货币219

普通年间议罢铜钱铸铁钱220

大同元年诏通用足陌220

陈袭用两柱钱鹅眼钱221

文帝天嘉五年改铸五铢221

宣帝铸大货六铢221

岭南诸州不用钱221

北魏孝文帝始诏天下用钱221

孝文帝铸太和五铢221

聼人私铸货币221

延昌年间置银官常令采铸221

元彧奏罢汰沙金222

元澄论钱币222

河北诸州以物交易224

崔亮奏铜矿多处并诏开铸224

私铸之钱薄小224

杨侃奏复铸五铢钱225

高恭之论铸钱225

永安二年更铸永安五铢226

高谦之上表求铸三铢钱226

北齐通用多种钱币227

私铸不禁但重五铢228

文宣帝改铸常平五铢228

私铸转甚或以生铁和铜228

北周武帝更铸布泉之钱228

建德三年更铸五行大布229

静帝铸永通万国钱229

隋文帝更铸新钱229

诏四面诸关附百钱为样229

诏禁旧钱229

诏禁私采锡镴230

开皇年间诏诸王铸钱230

大业以后私铸盛钱转薄恶230

唐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钱231

乾封元年造乾封泉宝钱231

仪凤四年权停少府监铸钱231

永淳元年勅私铸者之刑罚232

长安中令百姓依悬样用钱232

又勅非铁锡铜荡穿穴者许用232

宋璟奏禁断恶钱233

开元六年勅县设诸样钱233

禁断私卖铜锡233

开元二十年制钱货兼用234

朝廷议私铸之禁234

刘秩论钱币235

天宝中钱渐滥恶236

勅以官钱换恶钱237

乾元元年铸乾元重宝钱237

铸重棱钱237

天宝中诸州铸钱简况237

食货十245

漕运245

管子言运粟245

孙武言餽粮245

秦攻匈奴运粮245

汉漕转山东之粟246

贾谊言漕运246

武帝通西南夷运粮246

筑卫朔方转漕甚远247

郑富时言损漕省卒247

引渭穿渠247

番系言修渠田免漕运247

通褒斜道248

耿寿昌言省关东漕卒248

萧望之言糴关内谷不便248

魏开广漕渠249

诸葛亮木牛流马法249

晋武帝决河东注洛以通运漕250

怀帝修千金堨以通运250

成帝发王公以下各运米六斛250

穆帝制王公以下助度支运250

北魏于水运之次置仓250

薛钦言漕运251

朱之旭言漕运252

崔休言漕运252

刁雍言漕运253

隋置募运米丁254

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254

开皇四年开广通渠254

炀帝开通济渠永济渠254

大业四年始以妇人从役254

四方运粮给屯田戍卒254

攻平壤运军粮254

唐咸亨三年开渠引渭水255

裴耀卿言漕运255

置诸仓开北运257

齐澣开广济渠258

李齐物凿石渠通运船258

韦坚开广运潭258

天宝中每岁水陆运米数259

开元天宝间漕运办法259

盐铁259

管子论盐铁的重要259

管子言官府煮盐糶之261

汉武帝施行盐铁专卖262

董仲舒言盐铁之利大于古262

贤良文学与桑弘羊辩盐铁263

车丞相奏罢郡国榷酤关内铁官265

元帝时罢盐铁官265

东汉张林言盐铁265

卫觊言监专盐铁265

魏武帝遣谒者仆射监盐官266

陈虞荔等奏立煮盐税266

北魏盐池立官司收税266

孝明帝罢盐禁266

元雍等奏复立盐铁监官266

北魏盐池数及每岁收盐数266

北周置掌盐之政令267

百姓取盐须纳税267

隋与百姓共盐池盐井267

唐刘彤上盐铁表267

玄宗检责海内盐铁之课268

仓部格蒲州盐池268

屯田格幽州盐屯268

诸州盐井课盐数268

盐课缴纳办法269

上元以后各盐司收入269

食货十一275

鬻爵275

汉晁错言贵粟275

以粟入边拜爵275

晁错言以粟入郡县275

景帝复修卖爵令276

武帝时入奴婢及羊马者为郎276

置赏官名武功爵276

卜式入财拜为中郎277

令吏得入粟补官277

桑弘羊请令民得入粟补官277

因所忠言数千人为株送徒277

东汉安帝时三公请令吏入谷得关内侯277

灵帝开卖官之路277

入钱五百万买司徒277

刺史迁除皆责助理宫室钱277

拜三公者输东园礼钱278

晋武帝卖官钱入私门278

北魏明帝班入粟制278

唐郑叔清奏纳钱给告身279

榷酤280

汉武帝榷酒酤280

昭帝时罢酒酤280

贾捐之言盐铁榷酒使人困280

鲁匡言令官作酒281

陈虞荔等奏请榷酤281

隋罢酒坊281

唐广德二年勅酒户随月纳税282

大历六年酒户分等逐月税钱282

建中制禁人酤酒官司收利282

算缗282

汉武帝下缗钱令282

杨可告缗徧天下283

晋货奴婢牛田有文劵输估284

杂税285

汉高帝时人每岁交献费285

武帝初算商车285

出入武关者纳税285

昭帝元凤六年无敛今年马口钱285

耿寿昌请增海租三倍285

萧望之言增海租不妥285

王莽令工商诸业纳税286

东汉张让等言敛天下口钱286

蜀李雄薄赋286

宋王公朝士等献金帛286

宋向富家僧尼借钱286

齐萧子良言塘丁课敛不妥286

南朝置津主敛十分税一287

淮北大小市置官司税敛287

北魏明帝税入市者人一钱287

店舍分等收税287

北齐颜之推请立关市邸店税288

税僧尼令288

北周除市门税288

宣帝兴入市之税288

隋除入市之税288

唐李朝隐言税钱288

天宝末年立率贷之目288

上元中立埭程目289

大历初增收青苗钱289

贞元九年制税茶289

平准均输附289

周司市之职289

汉桑弘羊置均输291

元封元年置平准291

贤良文学与桑弘羊辩均输平准292

司马迁言货殖294

刘歆言周之泉府300

王莽诏开赊贷张五均301

司市均官之职责301

五均六斡于民不利302

六斡设科条防犯禁302

东汉张林言设均输302

朱晖言设均输不妥302

食货十二309

轻重309

太公于齐行九府圜法309

管子言轻重320

李悝言平糴益农不伤人322

汉宣帝时立常平仓323

元帝罢常平仓323

东汉明帝作常平仓323

晋武帝欲立平糴法323

泰始四年立常平仓323

宋刘义康言用平糶法救三吴324

齐武帝欲立常平仓324

朝廷与诸州出钱市米丝等324

北魏李彪言常平之利325

明帝与人和糴积为边备325

北齐令诸州郡立富人仓326

北周设司仓辨九谷以量国用326

隋文帝时京师置常平监326

开皇五年长孙平奏立义仓326

义仓社仓的有关规定327

唐武德五年废常平监327

武德八年敕斗秤京太府校327

戴胄言立义仓327

韩仲良言义仓条制327

高宗颁新格义仓按户出粟328

永徽六年置常平仓328

高宗武太后以后义仓被杂用328

开元二十五年有关义仓之定式328

天宝八年天下诸色米数328

和糴粮总数328

诸道和糴粮数328

诸色仓粮总数329

诸色仓粮数329

正仓粮总数329

诸道正仓粮数329

义仓粮总数330

诸道义仓粮数330

常平仓粮总数331

诸道常平仓粮数331

杜佑后论332

后记340

人名索引3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