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生态效应及其评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韩新辉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565297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14页
- 文件大小:114MB
- 文件页数:327页
- 主题词:黄土高原-丘陵地-沟壑-退耕还林-生态效应-评价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生态效应及其评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陕北黄土高原概况1
一、陕北黄土高原自然资源概况1
二、陕北黄土高原社会经济概况6
三、研究区域概况13
第二节 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16
第三节 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效应评价理论与研究进展18
一、生态服务功能及评价18
二、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益评价21
第四节 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23
一、流域尺度农林景观配置与布局23
二、人工植被恢复系统的小气候效应研究23
三、不同植被模式下的土壤生态效应与机制探索24
四、不同植被对干旱侵蚀环境的适应性24
五、退耕还林生态工程效益评价25
参考文献26
第二章 陕北黄土高原立地条件及流域农林景观28
第一节 陕北黄土高原地形地貌28
一、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演变28
二、黄土高原地理区划29
三、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单元31
四、陕北黄土高原区域的代表性37
第二节 流域尺度下的立地条件分析38
一、典型流域的选择及概况38
二、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形态特征分析39
三、典型小流域范围界定和地貌分析41
第三节 典型流域农林景观的构成要素和配置模式类型46
一、农林景观构成要素和分类46
二、研究区主要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类型47
第四节 典型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现状和特征分析49
一、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现状分析49
二、流域景观格局特征分析51
三、流域景观功能类型特征分析53
第五节 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变化的驱动因子54
一、自然驱动54
二、人为驱动55
三、政策驱动55
四、经济驱动56
五、科技驱动57
参考文献57
第三章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类型及群落特征59
第一节 植被群落类型及地理分布59
一、植被类型的划分59
二、人工植物群落类型64
第二节 人工植物群落特征69
一、人工植物群落组成69
二、人工植物群落的植物区系78
三、人工植物群落的地理区系79
四、人工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81
五、典型流域人工植物群落生长型85
六、人工群落植物多样性特征86
第三节 近自然恢复群落特征101
一、撂荒草地恢复演替群落的组成102
二、退耕地恢复演替的植物区系104
三、群落演替的生活型结构与生活史对策106
四、退耕地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外貌季相110
五、群落演替的数量特征动态趋势110
六、退耕地群落演替植物多样性研究115
第四节 近自然恢复群落动态121
参考文献123
第四章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恢复植被防水蚀功能125
第一节 植被类型对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125
第二节 坡度对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128
第三节 植被物种多样性对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131
参考文献133
第五章 不同植被对干旱侵蚀环境的适应性134
第一节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植物群落功能性状特征134
一、延安流域不同坡向刺槐群落叶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134
二、安塞流域不同林龄刺槐群落叶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135
三、吴起流域不同林龄山杏群落叶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139
第二节 典型流域人工植被功能性状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机制141
一、延安流域刺槐群落叶功能性状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机制141
二、安塞流域刺槐群落叶功能性状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机制143
三、吴起流域山杏群落叶功能性状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机制145
四、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环境适应机制147
第三节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151
一、人工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152
二、人工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159
三、人工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环境解释162
参考文献163
第六章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的生态效应166
第一节 植被恢复土壤水分效应167
一、不同退耕植被类型土壤水分效应167
二、退耕植被恢复地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特征168
三、退耕植被恢复过程土壤水分时序变化效应169
第二节 植被恢复土壤固碳效应169
一、退耕还林(草)工程土壤固碳效应170
二、退耕还林植被土壤固碳影响因素171
三、不同退耕植被类型土壤的固碳效应172
四、不同退耕植被类型土壤碳组分变化特征175
第三节 退耕植被恢复深层土壤的元素动态与计量特征184
一、不同植被土壤碳、氮、磷含量垂直分布特征185
二、不同植被土壤浅层/深层碳、氮、磷储量差异特征187
三、不同植被土壤浅层/深层碳、氮、磷化学计量学差异特征188
四、土壤碳、氮、磷含量与计量比值之间的关系190
第四节 退耕植被恢复的土壤生物学效应191
一、土壤酶活性特征191
二、不同退耕植被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变化特性200
三、退耕林植被恢复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207
四、植被恢复土壤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趋势和展望212
参考文献214
第七章 退耕还林(草)工程社会经济效应217
第一节 退耕还林(草)工程社会效应217
一、农户调查217
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220
三、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221
四、劳动力转移225
五、农户成果维护意愿226
第二节 退耕还林(草)工程经济效应234
一、农民经济收入和支出235
二、农村恩格尔系数和基尼系数236
三、农业产值237
四、劳动力生产效率238
参考文献239
第八章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效应评价240
第一节 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40
一、综合评价方法240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42
第二节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效应评价249
一、数据来源249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52
三、退耕还林(草)工程效应评价模型的构建262
四、退耕还林(草)工程效应综合评价264
五、评价结果分析267
参考文献267
第九章 典型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综合效益评价269
第一节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69
一、构建流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269
二、评价指标筛选的原则、来源和方法270
三、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75
第二节 评价模型285
一、评价指标的权重285
二、综合效益评价模型287
三、综合评价的等级标准287
第三节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评价288
一、评价结果及分析289
二、典型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存在的问题293
参考文献294
第十章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林景观配置模式优化297
第一节 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整体优化途径297
一、构建多层水土流失防控工程体系297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298
三、林草布局优化298
四、适度开发、提升社会经济效益299
五、加强管护措施,保障治理效果299
第二节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配置结构与功能提升途径300
一、生态林地300
二、经济林301
三、草地302
四、农田303
五、其他要素304
第三节 典型退耕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优化304
一、配置模式优化的原则304
二、流域农林景观配置模式优化306
三、优化前后土地利用类型比较306
四、优化后配置模式景观特征308
五、优化前后农户经济收入比较309
第四节 优化后配置模式评价310
参考文献312
附录313
热门推荐
- 2269121.html
- 3065975.html
- 782326.html
- 457204.html
- 2442429.html
- 167994.html
- 1582325.html
- 2268929.html
- 3801574.html
- 16641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125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362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838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332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82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61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28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76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017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9482.html